在安徽祁門的江南秀美山川,大家都知道一種茶--祁門紅茶,但卻不知祁門還有一款幾乎被人遺忘的好茶--祁門安茶。
安茶,也曾赫赫有名。傳說1928嶺南的醫生以安茶入藥,治好了當時廣東的瘟疫,從此,安茶被稱為圣茶。在如今,廣東沿海和東南亞安茶一帶,依然有飲用老安茶的習慣。廣東,南洋一帶多濕熱天氣,人們飲用新茶易上火,而陳年安茶,火氣退盡,茶性溫涼,味澀生津,安茶可安五臟六腑,還十分祛濕。
在這本普洱茶冊子中,赫然印著“老六安茶”,其寫著“品亦精,入藥最效”,此處的老六安茶其實就是安茶,跟六安其實并無關系,關于這個名稱我們之后一起考證。
【資料圖】
我們本次只聊安茶的歷史脈絡。
一般認為,安茶創制于明末清初。
安茶主產于安徽省祁門縣蘆溪鄉,老字號“孫義順”商號創始人孫啟明為避戰亂到祁門,在蘆溪發現了最宜制安茶的原料,遂在蘆溪創制茶廠起名“孫義順”。
當時,上年做好的安茶在第二年經由景德鎮、鄱陽湖、九江、韶關,運至佛山,再由佛山運到海外。整個過程需要近一年時間。
民國21年,也就是1932年,祁門南鄉有“安茶”號達47家,最享盛名的屬“孫義順”安茶。
可惜在抗戰期間,安茶運銷線路被徹底阻斷,伴隨1936年的一批安茶,于1937年銷往廣東后即停產。再無安茶!
后來伴隨普洱茶的火熱,不少華南地區的老茶人又開始尋找這樣一種茶。1984年香港茶葉發展基金會關先生向安徽省茶葉公司尋求安茶,竟難覓制茶人。
1988-1990年,孫義順傳人汪鎮響先生開始在蘆溪山上采茶制茶,但制成后未被認可。
1991年茶,汪鎮響先生復制成功,其茶葉得到了關先生的認可。并與保存在香港的1928年的安茶,經過對比。
1992年,孫義順安茶廠正式掛牌生產,開始出口中國香港和臺灣、馬來西亞。
如此,我們就簡單理清了安茶的一個基本歷史脈絡。(來源:后院茶社,圖來源:茶葉網圖庫,作者:wi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