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直是一個名茶輩出的地方,明代炒青綠茶的工藝從這里發端,一度影響了包括武夷茶在內的很多茶葉的加工,被全國各地普遍仿效。時至今日,安徽茶依然以其獨特的工藝品質,豐富著人們的味覺。
【資料圖】
安徽茶的產地主要集中在黃山地區和大別山區,僅僅是黃山一代,就有著太平猴魁、黃山毛峰、祁門紅茶、休寧松蘿等廣為流傳的品名。
繼“一路向西”之后,古往今來國茶攜茶刻科技,繼續尋訪皖茶,走進原產茶區的山川風物,品味一杯好茶的來龍去脈。
黃山區,不僅是黃山的大門口,擁黃山景區全境,更是大名鼎鼎的猴魁茶的產地。
“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
這里以前叫太平縣,因其中心城區主要在甘棠鎮,所以也被叫做甘棠,但當地人還是習慣稱這里為太平。唐朝的時候,屬于江南茶區。
陸羽《茶經八之出》的注釋中,就提及了太平產茶:“太平縣生上睦、臨睦,與黃州同”。
從黃山區出發大約40來分鐘車程,便可以抵達太平湖畔的猴坑村。今天的太平猴魁茶,正是以猴村、猴崗和顏家三個村子出產的原料品質最佳。
坑谷幽深,峰巒起伏,黛瓦白墻,點綴在茶叢深處,一片徽派的藝術。
當地人講,猴坑得名,也與此地猴子出沒有關。而據《太平志》記載,太平鳳凰尖一帶“地逼仄或壁立,不能立足,上下如猿猱”,故此山間村落古稱“猴坑”。當然,猴坑最為流行的傳說,與猴子報恩有關,說的是黃山的一對白毛猴夫婦,因幼子到太平玩耍走失,母猴終日家盼望,化作黃山“猴子望太平”奇石,公猴獨自到太平尋找,不幸遇難,被當地一老漢安葬,第二年春天,老漢到山中采茶,發現整個山崗茶樹遍布,知是神猴所贈,后人于是將村子名為猴坑,安葬神猴之處名為猴崗,茶名為猴茶。
時至今日,通往猴崗的山路十分險峻,道路狹窄且多急彎,也只有當地“老司機”方能開車上山。山坡上,有一顆茶王樹,樹姿伸展,葉質肥軟,久歷歲月,依舊生機無限。
猴坑地區屬于太平湖環繞山體,水霧充足,群峰相環,土壤為變質頁巖風化的烏沙土壤,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有機質,通氣排水,森林覆蓋率在90%以上,十分利于茶葉中氨基酸物質的合成,所制茶葉自然香氣高長,滋味甘爽。乾隆年間,便有“太平產翠云茶,香味清芬”的記載,到了清朝中后期,“太平尖茶”聞名于世。
山間茶叢零星分布,采摘有一定難度,一天采下來,也不過1-2斤鮮葉。
且太平猴魁對鮮葉等級要求嚴格,以“兩葉抱一芽”“三尖平”為標準,需要等待鮮葉有一定的成熟度時方可開采,故沒有“明前茶”一說。今年是在4月12日左右開園采摘,且為保證品質,僅持續15-20天,不采夏秋茶。當地的品種叫做柿大茶,屬于中葉種茶樹,制作出來的猴魁茶長達7-8cm,在中國綠茶中獨樹一幟。
那么,太平尖茶是如何演變為今天人們耳熟能詳的太平猴魁,“猴魁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的外形背后,又有著怎樣獨特的工藝呢?為什么說猴魁茶是一根一根數出來的茶,所謂的捏尖和布尖,兩者究竟有什么區別呢?喝一杯冷泡猴魁茶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孫中山先生“飲杯猴茶,可以無憾”的贊嘆之下,飽含了多少代人的心血與故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