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產業是關乎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民生產業,對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對“兩山”理念的深入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已深入人心,建設綠色生態茶園,推廣綠色生產加工技術,生產綠色有機產品,引導綠色消費成為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5月1日,由農業農村部發布的《生態茶園建設指南》(NY/T 3934—2021)行業標準正式實施。該標準從生態茶園建設原則、建設規模與內容、環境條件、建設規劃布局,到生態建設、技術體系建設和管理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都做出了明確規范,為生態茶園的建設和管理提供了科學專業的參考指南。
《生態茶園建設指南》的正式實施,讓茶行業的關注點再度聚焦于“生態”這個熱門話題。所謂生態茶園,是以茶樹為主要物種,根據生態學理論,應用生態系統設計原理,綜合運用可持續農業技術,將茶園中生物間、生物與環境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相關聯,科學構建和管理適宜茶樹生長的茶園生態系統,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量持續穩定、產品安全優質的茶園。
生態茶園的建設內容包括基建工程、配套設施設備、生態建設、管理體系建設和技術體系建設等。建設生態茶園的出發點,是在茶葉生產中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使生態有所改良,資源能永續利用,是按生態學原理和生態規律建立起來的多成分、多層次、多功能、結構穩定、系統平衡和具有穩定持久效益的茶園。因此,推進生態茶園建設是將茶區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推進茶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當前,我國茶產業在推進綠色生產及保護利用生態環境優勢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一是保護利用生態環境的技術體系不完善;二是綠色生產技術覆蓋率有待進一步提高;三是生態價值實現機制不完善。茶園生態價值實現路徑單一,部分茶葉生產經營主體濫用“生態”之名,生態水平與經濟效益未實現掛鉤,生態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價值,應用綠色技術、保護茶園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不足。另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茶葉生產提出了低碳減排的新要求。實踐證明,建設生態茶園是解決上述短板問題和推進茶產業低碳減排的重要基礎和必要措施,應當加快集成生態茶園技術體系并在生產中大規模推廣應用。
為推進茶葉綠色低碳生產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促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隨著《生態茶園建設指南》標準的實施,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于近日特別成立“生態茶園技術體系推廣工作組”,并將在2022—2024年期間,組織實施生態茶園技術體系集成創新與示范推廣工作,打造生態低碳茶品牌,認證生態低碳茶產品,推進茶葉生態、低碳生產,促進茶業提質增效發展和茶農持續增收。
目前,福建、廣東、浙江、貴州、湖北、安徽等茶葉主產省圍繞生態茶園建設開展了大量研究和推廣工作,在基地建設認定、技術集成、產品推廣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和良好成效,推進生態茶園建設已具備堅實基礎。開展生態茶園技術體系集成創新與示范推廣工作,研究集成一整套內容全面、水平先進、適用于不同茶葉產區的生態茶園技術體系,促進指導各主產區大規模建設生態茶園,集成應用生態低碳生產模式,促進茶葉生態低碳標準化生產,將從技術層面為鞏固提升脫貧地區茶產業和推進茶葉生產“三品一標”行動提供有力抓手,進一步促進我國茶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茶葉
如有侵權 請聯系刪除